合肥有高人
全国各地最津津乐道的是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合肥筹集相当于5年地方财政盈余总额的资金,暂缓地铁项目建设,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一举打破我国彩电行业对进口液晶显示器件的严重依赖,破解了国家的“缺屏之痛”。
笔者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合肥,入乡问俗,悉心学习,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研机析理学真经,方知上述传奇,京东方落地合肥是真,但过程另有故事。
2008年,京东方落地合肥;但萌生引进京东方之念、接触京东方之始,却要上溯到2004年。
据《合肥有模式吗?》(刘志迎等著中信出版集团)记载:2004年,时任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一位副主任带队走访合肥海尔工业园,询问企业有什么困难。海尔负责人把心病说了出来:“我们迫切地需要大尺寸的TFT-LCD。”
放眼全国,当时只有北京的京东方、上海的上广电和昆山的龙腾能做5代液晶显示器,而京东方在显示屏生产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京东方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电子管厂,是我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彼时,合肥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家电之都,除了美菱、荣事达等地方品牌,海尔、华凌、三洋等也先后落户合肥。
但电视机产业上下游配套只能做到30%左右,合肥的家电产业始终在低端产品上进行生产装配,难以向高端产品和高的附加价值产品领域拓展,特别是随着家电由“组装”向“制造”升级,家电对芯片和显示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家电产业面临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缺芯少屏”成为最大的痛点。
合肥海尔工业园负责人说,如果合肥没有液晶显示屏供应,为了液晶显示屏和电视机来回运输成本,海尔的电视机业务就可能搬回青岛。
获得这一产业方向的信息后,经开区管委会觉得应立刻启动液晶显示器引进,并立即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得到首肯后,他们立即行动,下决心将引进京东方显示屏项目作为神圣使命和不懈追求。
但接触京东方谈何容易!从2004年开始,一年拜访好几次,连续四年多,招商团队能看到的也只是京东方的展厅,见不上京东方领导,合作事宜更是渺茫。
为了破局,招商人员通过清华大学,最终联系上了我国著名液晶显示专家、京东方独立董事、清华大学张百哲教授。
张百哲教授在国内显示产业界和京东方都很有话语权,他看到合肥这么恳切想做这一个项目,十分感动,愿意帮助牵线年,张百哲教授提出,京东方这么大的项目,关键要看当地主要领导的态度。
4月5日,合肥市委时任主要领导会见张百哲教授。张百哲教授在亲自感受了合肥市委主要领导的远见卓识、果敢作风和切实可行的融资思路后,十分认可合肥,建议京东方第一先考虑与合肥合作。
2008年3月初,京东方计划启动第六代液晶显示生产线英寸以上显示屏等产品,建议合肥尽快来谈;11日,时任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和合肥市长带队到京东方招商,当面提出了与京东方合作的明确意向。
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外液晶巨头大幅降价令京东方业绩受损,布局6代线最重要的一个主要考虑就是需要投资175亿元,必须跟有财力的大城市合作。
在与合肥合作前,京东方已和深圳、武汉、成都进行了长期深入洽谈,而且已与深圳签署了合作协议,但项目并没有实质性实施。
为了争取京东方落地,合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政府主要领导具体操盘,全市齐心用力推进。
据《光变——一个企业以及它工业史》(路风著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书介绍,2008年4月份,京东方的一位独立董事把合肥市的一位官员介绍给了京东方高管。
当时京东方决策者的心思还放在进入深圳的可能性上,并没有把这个来访当回事。
但当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一行应邀回访合肥时,却一下子被当地领导的真诚打动了——建厂的土地已备好,且有备选方案,合肥方面承诺,深圳给多少资金合肥就给多少;6个月内快速建好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专供京东方使用;需要的175亿元资金,合肥出资60亿元,在股票增发不顺利时,合肥出资90亿元保底,另外85亿元向国开行银团贷款。
几个月中,王东升和合肥市委主要领导单独谈了三次,主要是提示风险。他表示,对京东方来说,6代线是一定要做的,但合肥不一定要冒这个风险。
事实上,当时,合肥年度财政收入仅为250亿元左右,为上这一个项目保底资本金90亿元,合肥市领导确实要冒很大风险。
但这样做也有比一个项目更深刻的理由,在过去10多年里,合肥已经集聚起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家电产业,但技术水平不高,根基不稳,合肥市领导由此看到了发展液晶显示工业对于加强家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008年9月初,合肥市委为此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都表态,支持合肥举全市之力与京东方合作建设液晶显示6代线项目。
合肥市决定暂缓建设地铁等基础设施项目,腾出宝贵资金保证这一个项目建设。9月12日,合肥市政府与京东方签订《合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6代线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从开始接触京东方到协议签约,前后历经近5年时间!
《光变——一个企业以及它工业史》书中,还透露了一个花絮:在合肥与京东方正式签约之前,深圳市人事变动,新的主管市领导一上任,就提出要京东方在深圳建6代线。
王东升在与合肥签约的头天亲赴深圳面见市领导,当面“谢罪”。深圳市领导对王东升直截了当,说你告诉我合肥给了什么样的条件,深圳全部给。
王东升只好解释说京东方已经向合肥市委市政府承诺,第二天就要与合肥签约,此非儿戏,一定得执行;同时,也承诺京东方将来还是要进深圳的。
木已成舟,深圳市领导也无奈,晚上请王东升吃饭时提议喝北京二锅头——按照中国的习俗,“怨气”要以酒来化解,那晚,不断向深圳方面表示歉意的王东升喝得酩酊大醉……
可见当时合肥引进京东方时所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是一些媒体上所说的:“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暂停地铁项目,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一个优质项目的引进哪有这么简单?合肥领导班子也绝不是头脑简单之人!
据了解,合肥当年引进京东方,其实也做过最坏的打算:万一项目失败,就由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破产担责,通过“破工投保建设”控制风险。
产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问计企业×补链强链×项目头部×专家型干部(工学博士+产业报国志向+自身资源+韧性品格)×顶格推进×责任担当×以诚待企×资本运作=成功落地
这条线英寸的各种尺寸的显示屏产品(32和37英寸的显示屏是当时电视屏幕的主流应用),使中国彩电工业第一次获得了显示屏的本土供应。
2009年6月8日,京东方经证监会批准后公告,为合肥6代线亿元的定向增发,定向增发对象除国资外,还包括了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增发前人们还比较担心,但政府信用对激发投资人信心发挥了巨大作用,增发获得空前成功,就连私人投资者也认购踊跃。
175亿元,最后的资产金额来源结构为:政府投资机构、市场机构投资的人、纯市场各占1/3,共计筹集120亿元股本金,其余为银团贷款。
合肥市领导的勇气也得到了超过预期的回报:不仅是只投了30亿元就让6代线落户合肥(因增发成功,地铁项目照常进行),而且在6代线动工后,就有十几家为TFT-LCD配套的企业申请在合肥新站开发区建厂,这股产业集聚的热潮使合肥新站开发区工业用地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供不应求。
京东方6代线的投产,迅速解决了合肥彩电企业显示屏的供应难题。到2011年,因为有了液晶面板产业的支撑,合肥的家电产业整机制造规模突破千亿元,超越青岛、佛山顺德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京东方也持续反哺合肥,2012到2017年,京东方先后在合肥建设了8.5代线代线亿元。
截至目前,集聚企业超150家,其中规上企业62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除京东方三条线外,还有打印OLED试验线、硅基显微OLED产线代线代模组线各一条,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面板、模组、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新型显示十大城市及竞争力研究》和《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数(2024)》中,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新型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235亿元,营收1307亿元。
一次投资,引一个头部企业,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合肥投资京东方,一战成名,这也是全国各界津津乐道的“以投带引”合肥模式的由来。
这个方法就是“以投带引”模式中的融资方法。这个新型融资方法,就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
被动尝试期。2004年,北京市政府通过市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借款28亿元给京东方以支持5代线建设,在后来遭遇困难时,京东方管理层提出把借款转成京东方集团的股份,一方面能够帮助京东方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政府仍旧能通过资本市场回收这笔资金。北京市政府同意了这个办法。2007年京东方赢利后,其股价从“债转股”时的2.72元涨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价10元左右时将一半股权变现卖了20亿元,其余股权按现行市值也超过了25亿元。
牛刀小试期。2007年起,京东方在成都投资建设4.5代线,参考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融资新思路,2008年为成都4.5代线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向成都市政府旗下的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和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增发股票18亿元,并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银团提供贷款18亿元,将还款期变为10年期。对于京东方来说,成都项目采取的融资模式是一次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的突破。
成熟运用期。在京东方落地合肥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毕业的合肥市委主要领导,对此融资思路运用游刃有余,因此,京东方在合肥定向增发时,在成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增加了向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发。从政府侧来讲,就是以“股权投资”的思路,政府通过国有投资平台,通过直投或者通过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等方式,投资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定增等,项目成熟后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减持、并购转让等方式退出,盈利后继续扩充互助基金,转向下一个项目投资。
其本质是在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国资平台试水“政府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基金”的“管资本”改革,撬动社会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继而实现带一串链条、获得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
(来源:证券时报2023.10.17解码合肥模式 作者管永芬 就职于申银万国投资有限公司)
这个融资的方法论,是合肥落户京东方对合肥最大最实用的利好,正是有了这个方法论,才催生了合肥遍地开花的“基金丛林”:
使资本运作成为合肥招商引资和扶持创新创业的基本手段,并且屡试不爽,成就了后来柔性屏的维信诺、无介质成像的东超科技,集成电路的长鑫存储、晶合集成,以智能语音起家的科大讯飞,新能源汽车蔚来汽车、比亚迪、德国大众等头部企业强势入局、快速成长。
近20年来,合肥经济保持了迅速增加。GDP从2005年1074.38亿元、全国排名第75名,上升到2024年13507亿元、全国排名第19名,19年上升56位;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合肥只用了14年时间,近9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合肥市非流动人口,从2011年的752万人,上升到2024年的1000.2万人,在全国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成为中国第18个超大城市。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300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约5万人,在地服务院士超150位;2023年、2024年新增城市非流动人口21.9万人、14.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表彰,被表彰次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上榜“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40城”,被媒体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黑马”。
据2025年5月28日第一财经·新一线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合肥超越了去年还在其之前的东莞、无锡、宁波、青岛等一批城市,一跃上升4名,位列第11位,这是自该排行榜推出10年来,合肥达到的最高位次。
合肥由一个在全国缺少存在感的“三线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中国的“新一线”城市。
顺应趋势,合肥总结为“两向”: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这是他们通过近20年来招引项目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出的招商真经。
京东方、长鑫科技、蔚来汽车、维信诺等是合肥的成功案例,熔安动力、日立等离子、赛维LDK光伏、未名生物等是合肥的失败案例。对比分析发现,成功的均符合“两向”这一趋势,失败的均违背“两向”这一趋势。
特别是成功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为顺应发展趋势,在原来产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引进的项目。
京东方是为了促进家电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少屏”而引进的新型显示项目,继而又迭代引进培育了柔性屏技术的维信诺、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的东超科技。
蔚来汽车是为了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新能源汽车机遇而引进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继而又引进比亚迪、大众安徽等而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因为科大讯飞发展迅速人工智能以及合肥家电、电脑、显示屏等产业快速发展,对芯片需求量持续增加,为了解决“缺芯”之痛而引进培育了晶合集成、长鑫科技、视涯科技等芯片制造项目。
这些项目落地后,合肥紧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动向,持续进行动态调整,及时调整发展趋势和重点,根据发展的新趋势继续迭代升级,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由点到线成为产业链条、由线及面形成产业集群、由面成体建设产业基地,达到一次投资、引一个头部、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的目标。
其实这是一个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接续创新创造、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这才是合肥真正成功的诀窍。